对肿瘤患者而言,是否应该多运动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。通常会有以下疑问:
▌运动会消耗体能,这样会不会导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?
答:不会!只要控制好运动强度和时间,运动不但不会消耗体能,而且有利于体能的恢复,同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。
▌如果选择练功,必须练够规定的时间吗?
答:不是的!运动的强度以休息后疲劳可缓解为度,练功也好还是其他运动也好,都应该根据身体的情况循序渐进,逐渐增加运动量与时间,灵活调整。
▌手术后身体虚弱,是否应静养不运动更好?
答:不是的!术后适当运动可以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(术后久卧不动,容易发生血栓);可以促进胃肠功能,改善食欲;积极进行功能锻炼,可将手术造成的损伤降到最小;有利于排痰;适量运动可改善睡眠,恢复体力等等。
▌放化疗期间身体虚弱,是不是完全不能运动?
答:不是的!即使在放化疗期间,适当的运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。运动可以改善胃肠蠕动缓慢,缓解消化道症状;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,不仅不会增加感染的风险,还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能力;运动可提高化疗的完成率;运动还可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,调节情绪,缓解躯体不适。澳大利亚有研究表明,接受化疗的患者如能坚持运动,则治疗效果更好,药物杀伤癌细胞更加精准,患者的各项指标都得到改善,生存期更长,生活质量更好。反之,不运动的患者因癌症死亡的风险更高。在澳大利亚,患者一般在化疗前20分钟做运动,效果明显提高。放疗患者常出现骨质疏松,力量训练对其非常重要。我国的太极拳、气功、站桩等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,能提高人的平衡能力和力量。
癌症病人确诊后,首先应该及时接受治疗,病情得到控制后,就应逐步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,以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。
如果长期卧床,身体处于废用状态,就会引发关节僵直,肌肉萎缩的不良后果。并且卧床时间越长,恢复体力所需的时间也越长。在此情况下,可以让病人在床上做些适合自己体力和耐力的运动。当病情好转并可以下床活动时,则可进行活动量稍大的锻炼。这样可使肌肉不至于萎缩,关节不至于僵硬,还可减轻骨脱钙,防止褥疮和血栓形成,并使病人增进食欲,产生健康感。
运动能改善癌症患者的心血管功能、肌肉力量、身体状况、疲劳焦虑、抑郁、自尊、幸福感和许多其他与生活质量有关的症状(体格上、功能上和情绪上)。适当的运动能够预防和缓解疲劳、肌肉无力等多种不良反应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例如在癌因性疲乏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中,运动的效果最为显著。虽然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用来就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给出推荐,但鼓励患者在治疗中及治疗后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。一般建议一周中大部分天数内进行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。一些干预性或观察性研究显示肿瘤患者每周至少进行3-5个小时的中等强度的活动,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更少的治疗副反应,包括疲乏。但对于存在伴发疾病(如心血管疾病,慢性阻塞性肺疾病),近期做过大手术,特定功能或解剖缺陷(如头颈部肿瘤患者的颈部活动受限),适应功能显著下降的患者,应该转诊进行物理治疗;而患有骨转移、血小板减少症、贫血、发热或急性感染期、由于转移或其他伴发疾病使活动受限,以及存在跌倒风险的患者慎用运动疗法。
运动的好处非常多,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,应当注意的是,癌症患者体能锻炼的原则是量力而为,循序渐进。
在肿瘤病人的康复运动中,最值得推荐的就是散步。它运动量不大且简便易行,不受时间、空间等条件限制,除卧床不起的病人外,所有的肿瘤病人都可选择这种运动方式。而散步也是有学问的,古人云:“散步者,散而不拘之所谓,且行且立,且立且行,须持一种闲暇自如之态。”
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散步的要领:
-
衣着要宽松,鞋袜要合适,若年老体虚,可拄杖而行,以保安全。
-
散步要从容不迫,怡然自得,摒弃一切杂念。
-
步履要轻松,有如闲庭信步,使百脉疏通,内外协调,以达周身气血平和。
-
循序渐进,量力而行。时间可长可短,做到形劳而不倦,勿令气乏喘吁。
-
散步时间:一是清晨散步,置身花草树木之间,则可爽精神可调气血。二是食后散步,古人认为:“饭后食物停胃,必缓行数百步,散其气以输于脾,则容易而铁腐化。”三是睡前散步,可使精神放松,促进睡眠。其它时间,亦可散步,贵在坚持,久必获益。